免费法律咨询:400-678-7220

​​夫妻一方父母去世,遗产算共同财产吗?​​

在婚姻关系中,财产归属问题常引发关注。当一方父母去世,其遗产是否自动成为夫妻共同财产?答案并非绝对。根据我国《民法典》第一千零六十二条规定,夫妻在婚姻关系存存续期间继承或受赠的财产,原则上属于夫妻共同财产,但遗嘱或赠与合同中明确只归一方的情况除外。这意味着,若父母在遗嘱中指定遗产仅由子女个人继承,与配偶无关,则该遗产属于子女的个人财产。




遗嘱的效力至关重要。如果父母生前立有合法遗嘱,并明确表示遗产仅归自己的子女所有,那么该遗产不属于夫妻共同财产。例如,遗嘱中写明“由我的儿子某某单独继承”,其儿媳或女婿便无权主张份额。这种情况下,体现了遗嘱自由原则,尊重了被继承人的意愿。

若无遗嘱,则适用法定继承。此时,子女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遗产,一般视为夫妻共同财产。因为法定继承发生在婚姻存存续期间,所得财产符合共同财产的定义。但需注意,如果夫妻双方采用分别财产制,或有其他书面约定,则需按约定处理。

遗产的类型也可能影响认定。例如,继承的房产、存款等有形财产通常按上述规则处理;而具有人身专属性的财产,如抚恤金、赔偿金等,一般不属于夫妻共同财产,应归继承人个人所有。

在离婚或财产分割时,若遗产被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,需纳入分割范围;若为个人财产,则另一方无权要求分割。实践中,建议通过书面协议、公证等方式明确财产性质,避免日后纠纷。

一方父母去世后的遗产是否属于夫妻共同财产,需结合遗嘱内容、继承方式及财产性质综合判断。明确法律规定并提前规划,有助于维护家庭和谐与财产权益。